本文作者:author

ETF真相:银行不说,韭菜必亏!

ETF真相:银行不说,韭菜必亏!摘要: 嘉实基金“指”树成林:银行视角下的ETF生态圈与投资迷思3月12日,嘉实基金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指’树成林 春山可望”的2025年超级指数节。会上,兴业银行总行同业金融部总...

嘉实基金“指”树成林:银行视角下的ETF生态圈与投资迷思

3月12日,嘉实基金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指’树成林 春山可望”的2025年超级指数节。会上,兴业银行总行同业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陈慧君分享了银行角度观察到的ETF生态圈变化,以及她对未来指数投资发展的一些看法。

银行眼中的ETF热潮:销售增长背后的隐忧

陈慧君提到,自去年9月之后,ETF市场发展迅速,银行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尤其是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领域,指数化、被动权益化趋势明显。她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银行销售层面、个人投资层面以及托管行角色。

首先,在银行销售层面,ETF等指数产品逐渐成为投资者财富管理的选择之一。这与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和2022年正式执行有很大关系。打破刚兑的净值化理财,迫使投资者改变了对投资回报的预期。陈慧君观察到,去年9月后,银行个人零售客户出现购买ETF及银转证的行为,零售销售端也开始重点布局各类指数联接产品。

然而,我认为这种“选择”并非完全出于投资者自主意愿。银行理财经理往往更倾向于推销易于理解、风险分散的指数联接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一种“被选择”的假象。真正了解ETF运作机制、具备独立判断能力的投资者,或许并不需要银行的“指导”。

个人投资者的“被动”选择:公募基金的崛起与风险

其次,在个人投资层面,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银行理财规模下降,公募基金大幅增长,个人客户在公募基金、ETF及连接产品上的配置比例稳步上升。公募基金逐渐成为仅次于理财的第二大销售品类。指数联接产品因其配置透明、费率低、风险相对分散的特点,更容易被个人投资者接受。

但这种“易于接受”也值得警惕。指数基金看似分散风险,但如果整个市场下行,投资者同样难以幸免。此外,过分依赖指数基金也可能导致投资策略的同质化,从而放大市场波动。更有甚者,一些投资者将指数基金视为“万能药”,忽略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盲目跟风,最终可能面临损失。

托管行的“赋能”与盈利:合作背后的利益考量

最后,作为指数领域的托管行,兴业银行在公募基金托管规模方面发展迅速。2024年底兴业公募托管规模超2.6万亿,在所有银行中排第三,股份制银行里排第一。陈慧君强调,兴业银行不仅提供账户开立、估值等基础功能,还主动与合作公募基金联系定制相关ETF指数基金托管,并发动分支机构销售托管的指数和联接。

这实际上揭示了银行在ETF生态圈中的盈利模式:一方面,通过托管服务收取费用;另一方面,通过销售指数联接产品获取佣金。这种“赋能”背后,隐藏着银行的利益驱动。当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投资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避免被银行的“专业”包装所迷惑。投资者应该在充分了解产品信息、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做出独立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银行的建议。

总而言之,嘉实基金的超级指数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ETF生态圈的窗口。然而,在追逐指数投资的“春山”美景时,投资者更应该保持警惕,理性分析,避免被各种“指”树成林的宣传所误导。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